一位朋友和我聊起他的一次經歷,從寫字樓里面出來打車,上車以后和司機聊天,司機問了他一句“你們在寫字樓里面究竟干什么?“,這位師傅每天載客,辛苦十幾個小時,看著寫字樓里這么多客人出出進進,他確實不太理解這些人如何謀生。如果說這些人是知識工作者,他就更不能理解了。
知識引領社會發展進步
早在50多年前,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就說:
“工業社會本質就是理論知識、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簡單地說,就是管理能力)逐漸取代了手工技藝,事實上美國是首先面臨這種困擾的社會,基本問題不再是:我們的社會能夠允許多少受過教育的人不必為養家糊口而操勞,而是我們的社會能贍養得起多少沒有受過教育的人?!?/p>
這位司機師傅之所以能夠開車,而不是拉著洋車接送客人,主要依賴知識工作者的勞動。到了“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經過科技知識工作者的日夜操勞,無人駕駛汽車時代即將到來,他的工作或將面臨一定的挑戰,德魯克的擔心已經在許多行業變成現實。
這與科技知識的進步有關,也離不開人文與社會知識的日新月異。比如,坐在政府大樓里的社會科學知識工作者就沒有閑著,他們前兩年出手阻止了互聯網公司對社區商業的侵入,畢竟一對夫婦擁有一個便利店就可以養一家人,不能這么快地砸了他們的飯碗。他們還面臨出租司機未來下崗,如何讓他們再就業的煩惱。
人文領域的知識工作者相對于科技與社會科學工作者,普遍更喜歡自己的工作。但是當今時代,他們卻常常被后兩者的氣勢所遮蔽,不知道如何應對這種弱勢的地位。無論科技如何進步,社會如何發展,一切的目的都要回歸人本身,關注每一個人的幸福。人文工作者的使命是對人們心靈的引領與關懷,這是終極價值與意義所在,遠不是后兩者可以替代。所以人文知識工作者的價值多元與無用之用,在于共同價值觀者以及自身的認同,而不需要與他者做比較。
通識教育學院盧卓元老師
社會大眾雖然不太能夠理解知識社會和知識經濟是什么意思,但是人們一定清楚,沒有知識,沒有受過教育,在未來的社會一定過不上好日子。所以人們一定會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這不,兩年以前,中國的同齡人口大學入學率已經超過了50%,其中一半以上的新生是家里第一代大學生。四十年前,我讀大學的時候,我的同齡人讀大學的比例僅僅只有1%。
大家都知道那個石匠的故事,從敲石頭,到蓋教堂,到為上帝建造房子,賦予了石匠完全不同的工作意義和人生價值。所以作為大學教師也應該不斷追問,在知識社會時代,自己的工作究竟是什么?
教師的目標和職責
大學教師常常謙遜自稱我是教書的,或者說我是搞科研的。教師的崗位由來已久,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F代大學的教師用德魯克關于知識社會的概念來定義,可能會有不同的境界,教師是知識工作者,從事知識的生產與傳播。
艾德藝術設計學院字體設計工作坊
大學教師的科研工作比較好衡量,課題立項結題、論文、專著、專利權,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就是靠大量專門的知識完成支撐和驅動。當我自己遇到一些難題或者需要做一些創新性工作的時候,經常首先查閱相關學術論文,幾乎每一個領域都有學者相應的研究成果,如果缺乏或者不能完全對得上,那么對于有更高追求的知識工作者而言,除了做好工作以外,還可以寫一篇該領域的論文,也就是為該學科知識體系的構建貢獻自己的才智與勞動。
給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成效不是太好衡量,尤其育人效果。只能通過課程大綱、同行評議、學生作業與考試結果、就業成績等來間接證明。本質上,教師的成效是學生的發展變化。學術界將學生發展分為生理發展、理性發展、職業發展和社會化發展四個方面。其中,理性發展的核心內容是培養學生的審辯式思維,還包括學生人生意義的構建,信念與激情。
學生發展目標需要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共同來實現。一位教師的工作僅是學生發展系統的小小組成部分,如同石匠敲石頭一樣,時間久了,教師往往陷入具體教學事務之中,忘記了實現學生發展的根本目標,也就自然不能讓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圍繞著根本目標而開展。
北京語言大學謝小慶教授是審辯式思維領域的專家,他給自己起了一個別名謝助學,代表著他的教育哲學。顯然,他認為學生學業發展的主體責任是學生自己,教師的職責既是教書、搞科研,更本質的是協助或者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教師的信念與激情
楊東平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介紹到丹麥北非茵民眾學院莫根校長的觀點:一個成功的人生,90%是信念和激情,只有10%是技術。每一個成年人都難免有失意迷茫、找不到方向的時候,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找準定位、重拾生活信心,是民眾學校最基本的功能。
我的老師——廈門大學原副校長鄔大光教授五年前離開副校長崗位,又煥發了學術研究第二春,論文與研究成果噴涌而發,他還制定了自己未來十年的學術規劃。他的工作激情從何而來?源于他對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使命感,并且從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價值與意義。鄔老師告訴我,他的這種工作激情也不是一開始就擁有的,而是他40多歲在加州伯克利分校做訪問學者期間,每天讀書寫作的時候,忽然找到了這種感覺,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我自己也有很多迷茫的時候,回想起來,是歐亞的使命“為學生提供高質量教育服務”和愿景“成為中國最受尊重的私立大學“這兩句話,每每成為我走出迷茫與困惑的燈塔,是我激情工作的內心源泉。
黃鑫老師問我,我作為一個年輕教師,如何找到信念與激情?我說,你是通識教育學院的負責人,又是清華教育研究院在讀博士,畢業論文研究應用型大學的通識教育。在中國,同時具備這個領域理論與實踐優勢的,應該沒有幾位,如果你把“為中國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的變革做出突出貢獻,成為中國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研究與實踐第一人”當作個人發展目標,激情就洶涌來了。
每個人的信念內容與特點不一樣,但是真正擁有信念的人卻有著共同的特征:發自內心的相信,樂在其中的行動,不計回報的付出,念念不忘的堅持。
教師的他人驅動與自我驅動
1959年,在《明日的里程碑》一書中,德魯克正式提出“知識工作者”的概念:今天大多數的組織由知識工作者構成,而且頗具規模。知識工作者是不能被督導的,管理者只能協助;知識工作者們擁有高度的自主性,自覺追求效益。作為知識工作者的教師,讀了這段話一定特別喜歡,所以他們常常用這樣的大師語錄質問現實中學校對自己的各種考核。
在四十年前,我剛當教師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教師考核表單,無非是沒有像現在這么復雜而已。十年前美國杜肯大學的博隆教授給我們講課,展示了他們學校的教師考核系統,內容包羅萬象,但是很好操作,隨時都可以把自己的各種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工作內容輸入到系統中,自動生成各種表單與分析圖表,如果教師熟練掌握這個軟件的使用方法,填表工作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這樣的分析圖表對于教師自己、校方以及外部評價者都非常有用。后來,我們也開發了相應的系統。
博隆教授在西安歐亞學院講課
中美院校管理者都沒有按照德魯克的話語,對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成效不做督導,讓他們依靠高度的自覺性,自覺追求效益。其實,德魯克只是告誡管理者如何對待知識工作者,強調了知識工作者的特點。但是,假如沒有設定知識工作者的工作目標,沒有過程的記錄,沒有工作標準和流程,沒有績效考核,那么一個龐大的以知識工作者為主體的組織必然會成為一群有知識的烏合之眾。
院校管理者要創造一種個人自驅力的文化氛圍,要協助教師完成組織和自身的目標任務,但也不能放棄組織管理者的責任,扮演好驅動他人的角色。他人驅動雖然聽起來不如自我驅動那么動聽,但是其意義和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對于初學者和職場新人而言,往往需要通過他人驅動才能夠到達自我驅動的自由境界,如同汽車的點火裝置,它點燃了發動機,然后發動機驅動汽車前進。知識工作者要善于利用他人驅動,長期前行一定是依賴自我驅動。
教師的創新使命
社會的許多方面實質上由系統知識塑造,尖端知識對于建設理想的社會至關重要。學術界提出了兩種不同的知識社會,“精英知識社會”(elite knowledge society)和“大眾知識社會”(mass knowledge society)。后者認為入學人數的巨大增長形成了一個由“多數人的智慧”推動的社會。
提到創新,經常被認為是極少數人才能做到的高精尖事業。創新分類非常多種多樣,其中一類分為顛覆式創新和漸進式創新。蘋果手機對于諾基亞而言就是顛覆式創新,只有像喬布斯之類的天才能做到,并且還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以及運氣的加持。對于大多數人而言,一般采取漸進式創新,即通過連續不斷的小創新,使產品或服務持續完善。大多數人的智慧推動社會整體進步,自然可以帶給大多數人的收益,也避免了過于依賴精英知識社會所造成的社會不對等。
這也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知識社會是由精英知識和大眾知識共同構成的,精英知識工作者主要負責生產專門知識,應用型大學、職業院校的教師和畢業生也是知識工作者,他們主要扮演大眾知識工作者的角色,承擔將理論知識整合轉化為技術、應用于工作中去解決問題,并且不斷創新,以及,這類教師的核心使命一定是關注教育教學的創新,以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一位教師參加謝小慶老師組織的教學培訓班以后,她說:“以往我認真備課、講課、布置作業、批改作業,努力幫助學困生……但是,我卻一直未能幫助學生們創建起一個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空間。我很困惑,很迷茫。培訓班激活了我關于教學改革的思考,看到了重塑思維課堂、幫助學生建立主體意識的可能性?!笨梢?,創新并不是遙不可及,就在教師的日常工作之中,關鍵是教師有沒有幫助學生發展的信念和創新的意識與行動。
培養未來的知識工作者
如何提高知識生產率?德魯克認為知識工作者的生產率取決于6個主要因素:明確的任務、能夠自我管理、不斷的創新、持續不斷的學和被教導、工作的質比量至少同樣重要、知識工作者對組織的忠誠度。
作為知識工作者的大學教師應該知曉這段話,而且,也應成為他們的行為準則,以及核心育人價值觀,因為他們現在的學生就是未來的知識工作者。
我們的學生后勁不足,其原因在于他們認為自己作為普通院校的畢業生,就是從事按章辦事的日常工作,信念是大人物的奢侈品,理論知識是學者和教師的謀生工具,研學就是漫無目的閱讀,或是事關飯碗的培訓考證,創新與自己更是無關。正因為如此,工作多年以后,他們一步步成為被后浪拍死在沙灘上的老員工。他們解決自己未來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從學生時代開始,把自己當作一位擁有信念、自我驅動、持續研學、不斷創新的知識工作者。
本網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咀ⅲ悍沧⒚鳌皝碓矗篨XX(非看西部 www.zackweinstein.com)”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郵箱:564339445@qq.com】
必看
26 / 10月
29 / 10月
22 / 09月
16 / 11月
14 / 11月
12 / 10月
05 / 08月
06 / 06月
19 / 04月
29 / 11月
08 / 08月
02 / 11月
視頻
原創
標簽
熱榜
媒體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