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w0m8"></pre>

            1. 6萬億供銷社 超過“京東+拼多多”

                近日,湖北等地擬恢復重建基層供銷社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并帶動資本市場相關概念股大漲。

                供銷社對很多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十分陌生的名詞。事實上,供銷社不僅一直存在,而且在市場化改革中不斷做大做強。2021年,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和全系統全年實現銷售總額6.26萬億元,超過京東和拼多多2021年全年GMV(成交總額)之和。

                受訪專家認為,重建基層供銷社是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更好地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舉措。在現階段,基層供銷社起到的作用更多是協調組織。

                國家級“超級連鎖店”

                供銷社是農村供銷合作社的簡稱。公開資料顯示,供銷社是計劃經濟時代政府推動集資成立的“超級連鎖店”,組織供應農村生產資料、生活用品和收購、推銷農副產品等的商業機構,歸屬于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是全國供銷合作社的聯合組織,由國務院直接領導,行政級別為正部級。在其官網“歷史沿革”一欄,對我國供銷社系統的歷史有著詳盡介紹。

                從新中國成立到1957年,是供銷社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供銷社在全國得到迅速發展,不僅成為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要、組織農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而且成為聯結城鄉、聯系工農、溝通政府與農民的橋梁和紐帶,對恢復國民經濟、穩定物價、保障供給、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0世紀90年代,供銷社開始了市場化艱難轉型。1995年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恢復成立。1998年,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組織了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形成改革的總體思路。1999年,《國務院關于解決供銷合作社當前幾個突出問題的通知》正式出臺,供銷社的工作重點轉向了扭虧增盈。2000年全系統扭虧為盈,當年系統匯總實現利潤13.77億元。

                根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官網給出的最新數據,截至2020年底,全系統有縣及縣以上供銷合作社機關2789個,基層社37652個,比上年增加5187個。人員結構方面,2020年年末,全系統共有職工326萬人,其中縣及縣以上供銷合作社機關人員編制4.9萬個。

                今年年初召開的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第七屆理事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介紹,2021年,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和全系統實現銷售總額6.26萬億元,同比增長18.9%。

                控股及參股多家上市公司

                作為一個略顯神秘而低調的存在,供銷社系統其實是個“巨無霸”,資產總規模超萬億元。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供銷集團董事長楊建平表示,供銷社系統總資產達1.6萬億元,至2018年年初,全國有供銷社超3萬家,鄉鎮覆蓋率從2012年的56%提高到95%。

                2021年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企業工作會議透露,目前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共有社有企業近3萬家,涉及農業生產資料、農副產品、日用消費品、再生資源以及農村金融服務等多個為農服務領域。

                作為供銷社為農服務的重要載體,社有企業通過市場化運作不斷做強做優做大。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官網信息顯示,其擁有下屬13家企業集團,如中國供銷集團、中國棉花集團有限公司等?! ?/p>

              \

                近年來,社有企業資產證券化步伐明顯加快,培育了一批涉農領域上市公司,如輝隆股份,是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首家上市公司。

                本周,供銷社也成為A股市場的熱門概念。天鵝股份、中農聯合連續4個交易日漲停,天禾股份、浙農股份周內累計漲幅近30%。

                目前來看,受到資金熱捧的供銷社概念股主要為各省市供銷合作社持股公司,以及部分為供銷合作社提供服務和產品的公司。例如,從事農藥生產的中農聯合,實際控制人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 ?/p>

              \

              東方財富Choice的供銷社概念股相關情況

                同樣領漲的天鵝股份,控股股東為山東供銷資本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山東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截至9月30日,山東供銷資本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天鵝股份的持股比例為60.87%。

                天禾股份實際控制人為廣東省供銷合作聯社。作為廣東省供銷社系統企業,天禾股份以直達終端的網絡配送體系為支撐,提供全品類的農資產品及專業的現代農技服務。

                浙農股份的前身系始創于1952年的浙江省農業生產資料公司。2020年,公司由浙江農資集團有限公司與原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浙江華通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通過重大資產重組設立而來,目前實際控制人為浙江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

                以農化流通及植保技術服務為主導業務的中農立華,是中國供銷集團旗下第一家IPO上市公司。中農集團為中農立華的控股股東,持股50.25%。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通過全資控股中國供銷集團有限公司間接持有中農集團100%,是中農立華的實際控制人。

                除此之外,互動易平臺上還有一批公司透露了與供銷社的合作情況。雪人股份稱,公司已為部分省市供銷合作社的冷鏈物流項目提供產品與服務。諾普信表示,在國內有些鄉鎮,公司與當地供銷社有產品的合作?! ?/p>

              \

                

              \

              圖片來源:深交所互動易

                積極助力鄉村振興

                在計劃經濟的年代里,供銷社靠“統購統銷”幾乎包攬了中國幾億農民的買與賣,小到柴米油鹽醬醋茶,大到化肥種子和燃料,一應俱全。

                供銷社概念為何在近期迅速升溫?

                知名零售業管理專家胡春才認為,我國農村小農戶經營十分分散,在市場交易中處在弱勢地位。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建立一個現代的、規?;?、專業的服務組織是非常重要的,而基層供銷社來扮演這一角色非常適合?!八袢毡巨r業協會這樣一個能起到協調作用的組織,一方面可以對農戶進行有效指導和服務,另一方面為農戶和市場交易建立了一個紐帶?!?/p>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市場研究部副主任張繼行在接受國是直通車采訪時認為,供銷社的“再度走紅”,實際上體現的是國家對于鄉村振興和“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國家高度重視供銷社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據悉,隨著全國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不斷深化,如今的供銷社主要以市場化的方式服務“三農”。盡管農產品流通依然是供銷社的傳統主營業務,但助農的作用日趨凸顯。

                這從供銷社參股、控股的部分上市公司發展方向亦可窺知一二。

                如浙農股份就在近期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根據“十四五”規劃,公司的中長期戰略發展規劃為以“品質生活、健康中國”為使命,主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重點發展農業綜合服務主業,穩健發展汽車、醫藥業務,形成以商促農、農商共興機制,打造服務城鄉人民生產生活綜合平臺。

                在談及如何為農服務時,輝隆股份稱,公司積極運用現代流通方式和信息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經營網絡,打造集農資供應、農技服務、倉儲物流、農村金融服務和農產品收儲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平臺。

                民生證券認為,早前,借助流通合作網絡,供銷社成為各級政府積極擴大內需、強化“三農”工作的重要平臺。供銷合作社網絡在“農超對接”、各地“菜籃子”建設,包括在商務部“萬村千鄉”“雙百”工程中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13年后,供銷社定位更為突出“為農服務”,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供銷社概念“助攻”

                ST大集曙光乍現?

                供銷社概念也為處在面值退市懸崖邊的ST大集,點亮了一絲希望之光。

                從10月下旬開始,伴隨著成交量的陡然放大,ST大集已連續十多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股,最低下探到0.85元/股,行至面值退市的懸崖邊。

                11月2日,A股市場供銷社概念風起,ST大集因有與之相關而股價大漲;當晚,公司乘勝追擊,宣布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擬在6個月內增持股份,金額不低于5000萬元且不超過1億元,“撬動”股價的意愿頗為明顯?! ?/p>

              \

                11月3日早盤,ST大集股價應聲高開跳漲,最高漲至1.02元/股;截至午盤報收1元/股,重新回到面值以上。

                目前看,這場保殼戰初戰告捷?! ?/p>

              \

                低價、純正的供銷社概念股

                ST大集與供銷社有何關聯?

                2019年,為擺脫“老東家”海航的負面影響,ST大集曾宣布將“易主”。

                查閱此前上市公司公告,ST大集控股股東海航商業控股有限公司(簡稱海航商控)擬“讓位”二股東新合作集團,二者于2019年9月26日簽署合作框架協議、2019年12月28日簽署股份轉讓協議。

                ST大集當時即稱,新合作集團為中國供銷集團下屬公司,上市公司將依托中國供銷集團的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為城鄉商品流通提供優質的綜合服務。

                但上述重組事宜歷經多年后未有實質結果。此后,ST大集走上“先重整、后引戰”之路。

                伴隨著老東家海航債務纏身,ST大集業績也不斷惡化。因公司存在股東及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占用、未披露擔保等情況,上市公司于2021年3月開始“披星戴帽”,名稱由供銷大集改為ST大集,后于今年6月“摘星”。

                但近期,ST大集公告,已出現新的“意向戰略投資者”。

                公司10月26日稱,與意向戰略投資者新供銷產業發展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新供銷基金”)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圍繞上市公司當前主營百貨購物中心等業務開展深入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新供銷基金與新合作集團同為中國供銷集團下屬公司。

                至11月1日,中國供銷集團公眾號公開披露,中國供銷集團相關負責人對供銷大集進行調研,并與海航信管就加快公司戰投推進事宜舉行會談。

                11月2日,ST大集即在回答機構調研時明確表示,公司的意向戰略投資者新供銷基金隸屬于中國供銷集團有限公司,是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全資子公司。目前意向戰投新供銷基金已與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其對公司的盡調工作已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將盡快完成盡調工作,雙方共同協商擬定下一步投資合作方案并推進協議簽署。

                此外,ST大集還頗為“完整”的披露,未來供銷集團與公司會在農業生產端、城鄉居民消費端、再生資源回收加工、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等領域開展深入業務合作,從而優化公司產業結構和資本結構,努力將公司打造成為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典范。

                增持計劃為保殼“添油”

                除供銷社概念外,ST大集還及時披露大股東增持計劃,“襄助”股價重回面值以上。

                11月2日晚,ST大集公告,控股股東海航商控及其一致行動人擬在6個月內以集中競價交易的方式增持,增持金額不低于5000萬元且不超過1億元。

                公告顯示,本次增持股份的目的是基于對ST大集投資價值的認可與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增持價格不低于0.99元(含)/股,將根據ST大集股票價格波動情況及資本市場整體趨勢實施增持,并承諾在增持期間及法定期限內不減持所持有的ST大集股份。

                在此前一日的11月1日,ST大集剛發布部分股東自愿承諾不減持公司股份的公告。

                公司表示,已通過重整有效解決了合規風險等歷史遺留問題,目前各項生產經營持續穩中向好,并與意向戰略投資者新供銷產業發展基金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同時羅列了多家股東,明確其將繼續支持公司相關工作開展,并承諾6個月內不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公司股票。

                實際上,今年4月,ST大集股價也曾跌至1元面值附近,隨后公司高管集體出手增持。

                4月6日,公司公告稱,公司董事、部分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計劃自2022年4月6日起6個月內增持公司股份,擬增持金額不低于115萬元且不超過230萬元。增持主體包括公司董事長尚多旭、副董事長韓瑋、董事兼總裁王卉、監事會主席林曉賽、監事吳克勤、副總裁劉昆、財務總監尚建飛、董事會秘書杜璟。

                6月3日,公司公告顯示,高管增持計劃已完成,期間合計增持113.82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0059%,增持金額合計約116.45萬元。

                但高管增持計劃完成后,公司股價持續在面值附近震蕩,并未出現明顯反彈。

                今年9月以來,隨著A股市場持續調整,公司股價也出現一波明顯下跌,進入10月份后,公司股價直接跌破面值,一直維持至今。

                事實上,ST大集目前的業務情況與財務數據其實“尚可”。

                查閱資料,公司主營業務包括百貨購物中心、商超連鎖、商貿地產及供應鏈創新,商超業務占比公司總營收77%左右,地產業務占比22%左右。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公司旗下百貨門店7家,其中西北地區5家;超市門店家73家,華南地區71家、西北地區2家。

                今年前三季度,ST大集主業實現營收10.2億元,同比減少21.63%;歸母凈利潤2.66億元,同比增加177.59%;扣非后歸母凈利潤為-3.78億元,同比下滑10.29%。

                來源: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zl)
              加載更多

              媒體矩陣

              • 看西部
                西部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門戶網站
              關于本網 廣告服務 投稿通道 招聘啟事 聯系我們 免責條款 人員名錄 陜西不良信息舉報
              一级少妇精品视频|免费黄片大全视频|2021年欧美黄片|国产男女男精品视频大全
                <pre id="cw0m8"></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