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真的是病嗎
小夏是我去年初秋接訪的一位少年重度抑郁癥患者。當時她初三開學不久,這是她一個月內第二次入住精神衛生中心,就在接受治療的同時還在嘗試自殺。她自訴兒童時代遭遇過性侵,進入青春期后逐漸被羞恥感淹沒,只想一死了之。我與她交談時,對她自訴的那段經歷進行了重新解讀,解除了她的羞恥感,并教給她以后自我保護的方法。她當下釋然,露出笑容。之后她放棄了自殺的念頭,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以后,如今已恢復了學業,陽光、健康。
據有關調查,中國現有抑郁癥患者達9000萬,人數還在快速增長中,每年自殺的抑郁癥患者上百萬。在15~34歲青壯年人群的死因中,自殺是首因,其中60%~70%的人患有抑郁癥。
自殺的人患有抑郁癥,一定比例的抑郁癥患者會自殺,人們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抑郁癥導致了自殺,是一種可怕的“病”。既然是病,當然的反應就是看醫生、吃藥,甚至接受經顱電擊治療。
然而,研究證明,生理-藥物療法對輕、中度抑郁癥幾乎沒有作用,僅對一些重度抑郁有一定的癥狀緩解效果。小夏及我接觸的很多抑郁癥患者的治療結果與研究結論相吻合。
當前生理-藥物療法的基本假設是,抑郁癥是由于大腦缺少了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這兩種神經遞質。然而,50多年了,這個假設一直沒有得到證實,抑郁癥患者大腦掃描也沒有發現異常。用美國進化精神病學創始人蘭多夫·M。內瑟的話說,抑郁癥的生理-藥物療法犯了“把癥狀作為疾病”的錯誤。
抑郁癥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癥狀,不是問題根源,而是表象。實際上,絕大多數抑郁癥患者在生活中遇到了重大的挑戰,如成年人的失戀、離異、事業困境、投資失敗、喪親、死亡憂慮、人生意義缺失,青少年與父母、老師、同學的人際沖突、學業困難、性侵經歷等等。西方有幾十項研究證明了抑郁癥是由負性生活事件導致的,更有研究明確地指出,75%的抑郁癥是由“羞辱或困頓”性的生活事件所致,20%由損失/喪失所致,5%由危險事件所致。
由此觀之,抑郁癥的治療,根本上就是如何面對人生挑戰的問題,這不是生理醫學、藥物所能解決的,而是人文-心理咨詢的領域。我感覺抑郁癥在國內不僅有病理化的問題,還有被夸大其詞渲染的傾向,給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心理壓力。
當前的抑郁癥診斷有標準過低的問題,這也是導致患者數量龐大的重要原因。前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無助導致抑郁的發現者馬丁·塞利格曼指出,90%以上的抑郁癥都是偶發性的,來了又走,持續時間3~12個月。也就是說,當前抑郁癥狀持續兩周就符合抑郁癥診斷、治療的標準過低,把很多假以時日自然就會消失的抑郁情緒病理化、心理障礙化了。
另一方面,正如內瑟所說,抑郁、情緒低落誠然痛苦,卻也是人類面對生活挑戰的正常反應,并且有進化上的價值——他發現,僅僅指出這一點就具有解放患者心靈的作用。
所謂的抑郁癥患者,其實也就是遇到個人人生重大負性生活事件的人。改變對負性事件和處境的認知,這就是認知行為療法(英文簡稱CBT)的思路。研究證實,這是對抑郁癥有確切療效、廣泛采用的療法。認知流派中的新銳、積極心理學則不僅關心抑郁癥的治療,而且把關注點投向抑郁癥的預防。減少欲望、調整預期、接受現實、活在當下等傳統智慧,都是抵御抑郁癥的有效方法。
本網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咀ⅲ悍沧⒚鳌皝碓矗篨XX(非看西部 www.zackweinstein.com)”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郵箱:564339445@qq.com】
必看
21 / 05月
09 / 05月
10 / 06月
23 / 05月
29 / 04月
10 / 11月
07 / 07月
19 / 12月
05 / 05月
01 / 07月
19 / 03月
05 / 05月
視頻
原創
標簽
熱榜
媒體矩陣